2005年1月24日

當人人都是二八分界…

NH1 Posted by Hello 最近地產商開發的皇府山廣告,真的為平靜的週日添了幾分…爆笑。 香港自貝沙灣的成功後,忽然多了很多「貴族」,買樓也變了是提升身份的工具。樓盤由數年前賣超大形住客會所和名校區,到健康生活概念和環保露台,及至今天必然的「過萬尺私家圖書館、法式古典豪裝」加騎馬、划艇、劍擊等貴族活動。香港,忽爾是百年泱泱古國,洋溢伊利沙伯女皇時代的氣派。 香港,究竟沒有想過自己是哪類型的貴族﹖如果是皇府山類型,那末根據廣告,你應該︰ 1. 是金髮藍眼,頭髮二八分界,用髮乳梳好,笑起來咀角向上微彎三十度 2. 懂得享受英式下午茶(及用Wedgwood茶具) 3. 懂得划艇、劍擊、策馬及高球 4. 入讀名校以培養出翩翩君子淑女的氣派 這個貴族,居於上水,入讀地區名校如香港道教聯合會、東華三院總理學校。交通便捷,直達皇崗和沙頭角口岸。閒時有中文大學划艇隊和香港劍擊代表教授劍擊。示範單位在上水地鐵站側,非常方便。 皇府山一反香港貴族在中西區的印象,十分吊詭。名校再不是百年教會老校,貴族活動透過一套Wedgwood茶具而物化,英法聯軍成為貴族圖騰,英國狩獵變身Club House全港第一個屋苑鐳射飛靶。難怪名門望族投訴現今ball場只是下三流賤肉橫生。與其花幾百萬買貴族銜頭,不如到Pacific Place行一轉,買罐Earl Grey和EAT的鬆餅,不過三十多塊錢,誠意推薦。 我,讀地區非名校,懂得吃英式提子鬆餅和英式奶茶,稍為肥胖略懂游泳,慣用美式(口音)英語,走路八字腳,不是淑女。 貴族是生成而不是製造,我更不清楚皇府山想買貴族還是精英。當人人都是貴族的時候…好可怕,尤其是廣告中所有的人的髮型都是二八分界…

2005年1月18日

親愛的同學︰

親愛的同學︰ 趙紫陽是誰﹖一個在媒體消失了十五年的人,為什麼全世界都在談論他的死﹖這個人有哪些不可磨掉的足印﹖ 我對他最大的記憶,就是你們近來在電視看到最多的影像 – 在八九六四時探望絕食的學生。 試想想在那個時候,在政府內部高舉反對鎮壓學生的旗幟是多麼困難。 那時他和戈巴爾喬夫見面回來,中央已決定用武力清場。趙紫陽到廣場去對學生說︰「我來晚了!」一幅痛心的表情。 從此,趙紫陽變了一個ICON,代表民主與自由。他失去了自由,而他所有的過失,如果有的話,也被掩蓋了。 查良鏞說趙紫陽的「錯」是在黨內,外人不知曉,也不好評價。可是一個反對開鎗鎮壓的人,一個沒有埋沒良知的人,就被剝奪了十五年自由。生命裡最後的歲月啊。 他去了。當年的人也不會再發聲了。 那時文匯報在六四時的「天窗社論」 - 「痛心疾首」反映一代人的風骨。可是今天文匯大公一段小小的報道趙紫陽去世的消息也沒有。 他們害怕,因為不在光明的一方。但人的良知啊,如何把一個人與一個國埋沒了﹖ 對理想追求的消逝叫人害怕。 當年的豪情壯志在十五年間消磨淨盡,穩定壓倒一切。這一代人對歷史的無知,是因為國家對媒體的操控。上一代的情義卻在滾滾洪流中隱沒。人性反抗會在極端的壓抑中爆發,但理想已溶掉在資本主義裡混和著腐爛的權力和銅臭。 我要改簿。有問題再談。


Rooted. Hold Strong! Posted by Hello

2005年1月17日

有興趣了解小島以外的世界嗎﹖

香港需要怎樣的教育呢﹖當我們大談小班教學、利用科技、提升師資培訓,又要求政府增撥資源的時候,我們是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 最近參加一項教育活動,靜聽各國教育工作者分享教育研究經驗。多個講者談論如何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水平和質量,及協助從這些國家移民到歐美的孩童,盡快接受及適應當地教育。 一位來自非洲肯雅科學與科技教育部門的官員指出,肯雅有不少家庭是遊牧人,居無定所,上正規學校的路途遙遠,孩童更要幫忙農耕和蓄牧,根本無法像香港的孩子般正常上課。許多孩子斷斷續續的上學三數個月後,便要輟學投入家庭生產。他們不會為功課的壓力而跳樓自殺或離家出走,壓力只來自明天已沒有機會再上課。 為了令更多孩接受教育,肯雅一些教師會携著黑板,走在泥濘與風沙路上,尋找這些遊牧孩童,在露天的樹蔭和熾熱的陽光下,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務。有些教師則遊說部份家庭,讓家裡的兄弟姊妹們輪替上課,眼下不用上課的便幫忙家庭作業,既能增加孩子接受基本教育的機會,同時減低因上學而帶來的家庭經濟負擔。 孩子無法上學的情況不只在發展中國家出現。許多從這些國家移民歐美、來自南美與東歐的孩子,縱使居住社區學校提供免費教育,他們卻因不懂英語而失去上學興趣;更多則像非洲的孩子一樣,因無法支付學校雜費,和要打工幫補家計而放棄教育機會,縮於破舊社區內不見天日。他們放棄投入陌生國度的生活,未能享受適齡教育和富裕孩子的歡笑。香港貧困戶兒童雖說所享用的學習資源較一般本地學童為少,但相對其他國家的同類型孩子,似乎已較為優越。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顯示,北美和西歐國家的公共教育開支,所佔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平均為5.2%,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為3.9%,南非洲國家則佔3.3%。2001年的調查則指出,南非洲26個國家中,達初中程度的教師比例不足10%。而國際學生評估方案(PISA)的結果反映,教育投資比較多的國家,學生的課業成績較好;但教育投資相對少的國家,有限的教育投資,對教育成效的影響更為直接深刻。 記得在電影「我們的911」中,阿富汗女孩在山洞中教導學生;「一個也不能少」中的女教師也是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施教。影像疑真疑假,但真實每天在上映著,我們刻下的困局卻無法開解。香港學生有興趣了解小島以外的世界嗎﹖

2005年1月13日

我又說施政報告

我又說施政報告 梁國雄又抗議,好煩。好明顯,他根本不想留在議事廳悶三句鐘。 阿董個樣,好殘。平時是呆,今次是殘。「人之將死」咁款。 承認與巿民脫節。咁都得﹖他在過去八年來,究竟在做什麼﹖ 又成立委員會。年年都有委員會。成立、招兵、聽意見,然後自動消失於媒體之內。 我不明白什麼叫「不要給國家添煩添亂」。究竟阿董心目中國家與我們的關係是怎樣的﹖是含辛茹苦養大我們的寡婦,所以我們這班「細路」不要再「搞搞震」﹖要弄清楚我們是養母湊大,我們被交回給母親後,母親卻像後母用慢性毒藥慢慢將孩兒毒死。孩兒現在吊命,母親餵哺,卻叫孩兒要知恩圖報。 添煩添亂的,是董吧﹖ 要搞創意產業,原來香港的創意產業只有電視遊戲!所以施政報告要為此成立培訓中心。為什麼是電視遊戲﹖董自己都說創意產業可以分做11種類。但只為電視遊戲開培訓中心。香港人抄橋起家,創意何來。董自己將一屁股坐在電影業諮詢架構內。仍然舊調重彈,要改建及重建LOFT…我做細的時候,已講過。 今年傳媒報導施政報告,熱情冷卻頗快。畢竟了無新意。 最討厭︰昨日有中產人士在電視表示,不滿報只照顧貧窮家庭,沒有對中產施恩惠。政府去年中產,今年貧窮戶,當然沒有延續去年政策(中產論壇無聲無色)。但中產算是半個知識份子,請自力更生。 好悶。

調景嶺的人流

早上七時的調景嶺人流,盲目。怱衝。 無法抗衡向地鐵站流向的人群逆流而上。 肩膀與陌生人無數次的衝撞。 放慢腳步尋找空隙,像戰爭走位突擊。 痛苦無法招來致歉聲。 是刑場上受靶的人。

2005年1月12日


I know this is ridiculous. But every chip-lover should try this LAMB AND MINT out. Bought at Great in Pacific Place. Must try. $7.9. Posted by Hello

2005年1月9日

Spanish sky with a flick of floral. Posted by Hello

學術會議是什麼﹖

學術會議是什麼﹖ 地位角力,交際聯宜, 想飛上枝頭變鳳凰 充斥水泡理論 每人有五分鐘成名機會 如Warhol所說 人手一套PPT 誰人也可變學者 在小房排隊等發表 坐在後排 手在震動 也可以發呆 看報紙 看書本 把咖啡拿進來叮叮咚咚 打開地圖尋找旅遊去處 沉睡只是基本的shirking 明目張膽 沒有理論發表 只是渲染事件 一窩蜂吹捧前衛名詞 學術只是一種職業 PPT打出,明年的集會地點是迪士尼之鄉佛羅里達 ****

有講者問了一個問題︰在會議裡聽了的東西,有多少是可以應用在學校裡﹖ 她由100%、90%、80%一直數下去。20%。終於有人舉手。苦笑。她解釋這終歸不是學與教的會議。 究竟學術為誰服務﹖ ****

然後上Amazon看免費書。David Lodge的Small World: An Academic Romance.第一章是這樣說的︰學者們在四月齊集開會,對會議安排的不滿都寫在臉上。大學宿舍的牆壁破舊,學生們放假走了,牆上留下太陽照過的海報印,有的浴室水龍頭能開不能關,廚櫃上佈滿了灰塵。Reception提供的sherry酒不堪入口,晚餐只有煮得過熟的牛肉與兩條菜。大家在大會舉行的三天內你眼望我眼,相對無言。Grumbling, grumbling, grumbling。一切不是似曾相識嗎﹖


What can you do in an Intellectual Conference? Posted by Hello


What can you do in an Intellectual Conference? Posted by Hello


What can you do in an Intellectual Conference? Posted by Hello

2004年12月26日

京城節日

在北京,很容易感受到聖誕節的氣氛。住所下的的更亭,佇立了一塊黑板,上面用紅白綠的粉筆畫了聖誕老人與聖誕樹的模樣,還寫上聖誕快樂的字句,署名是社區的誰誰誰。 在食肆,無論是傳統中菜或蒙古火煱,服務員都戴上聖誕帽,紅色的有白波波在末端那種。街上有小販買聖誕帽與聖誕裝飾。擠在公車上,人們的手提電話響起,不約而同說「聖誕快樂!」「節日快樂!」什麼的,說得挺輕鬆隨便,還討論要到哪兒渡假和吃大餐去。 聖誕對內地的人而言是商品和身份的象徵,沒有滲進任何宗教原素。沒有在京城見過耶穌。也沒有聽過(是閱讀過吧,我普通話都不靈光!)將宗教與聖誕扯上關係。 這是否城巿的普遍現像﹖今天看報紙,美國愈趨多人說「節日快樂」而不是「聖誕快樂」。連父親也要連續三天與家人「共渡佳節」,女兒外出不與家人歡渡便板起了兩天臉孔 –我們沒有像外國人般習慣在聖誕節圍在一起吃大餐團聚,而他根本不是教徒,! 如果是慶祝節日,而宗教意義已不重要,其實在哪天「慶祝」這個「節日」根本不重要,這是不是「節日」也不重要。幾天假日只是城巿人的借口,好聽點是一舒整年工作的疲勞,現實點則是購物與狂歡的時機。 那天看新聞報導,平安夜的尖東海旁的年輕人在倒數聖誕來臨過後已蠢蠢欲動,看見兩個衣著打扮奇異的女子出現(實則只是COS-PLAY)便起閧,得勞動警察維持秩序。做得出如此低劣新聞的香港電視台只此一家。但年輕人動不動起閧尖叫,無時無刻在玩倒數,只能老土說一句時下年青人的文化是何等淺薄,心靈是何等空虛,以致要倒數喧鬧、以聲音來肯定自己的存在,與確實自己在特別的日子裡做了有意義的事。與京城人被置於空宗教環境卻在空洞地慶祝宗教節日同等荒唐! (如此感謂,實在太不「時下的年青人」,也太「老了十年」。)

2004年12月25日


Lines on the ground. Posted by Hello


A closed and silent world. Posted by Hello


Lavendar latte.  Posted by Hello


Home made breakfast in a cold winter. Posted by Hello

Miss Lee趕不上回家的飛機

2004/12/24,平安夜 一客薯條$38我也得吃,因為我趕不上飛機,在那空無一物的北京機場滯留了三個小時。 我給北京的朋友打電話,竟急得哭了起來。 因為那公路又堵車。我在車上還想好像電影的橋段般,航空人員讓我最後一刻衝進機艙。但沒成功,因為我買的是便宜的機票,沒法子轉去其他航空公司。我連保險也沒有買。只有三個小時後的飛機有空位。Check-in完了,我完本要乘搭的那飛機還沒有開走! 想,我會不會陰差陽錯上了一班我本不該上的飛機,然後在空難中死掉﹖ 我不想死! 在公車上,我還告訴自己,要隨遇而安啊,飛機走了,掉頭回去,第二天才回港。反正早兩小時遲兩小時回港,我最後還不是倒頭便睡。 朋友叫我不要哭。我怎麼知道自己會哭﹖打完電話,我到洗手間再哭了十分鐘,反正時間多的是。 突然間,我變得這樣軟弱。 如果我就這樣死掉了。我很害怕。 那現在我可以寫下,我的最後午餐是羊排意粉。最後晚餐是$38的薯條。 我本來是不想在什麼也沒有的機場呆坐,才慢條斯理的離家去機場。反倒要多呆了五個小時才回得到香港。 在這空無一物的飛機場,連售賣電話卡的櫃台的服務員也下班了。據說是因為電話卡賣完了,所以下班了。但說實的,在北京機場三次,我從來沒有見過那些櫃台有服務員! 走進商務中心,可愛溫柔的服務員細心為我安排電話服務。我想自己的樣子必定荒亂,哇哇叫的告訴她我必要致電回家,因為我趕不上飛機。我在找朋友的電話號碼,銀包、手提電話、電話卡撒滿一桌子。服務員提醒我要小心保管財物啊,還給了我一個溫婉的微笑。她想必以為我年紀小。我打電話時眼圈都紅了。 北京怎麼是首都呢﹖除了arrival那裡有新開的Starbucks外,便什麼也沒有。Starbucks是蝗虫,為什麼沒有闖進首都機場的departure hall!?在departure候機,無無聊聊,又不可遲到check-in(看我今次便知道了),只要價錢非常昂貴的餐飲與名牌貨。如果在香港,我可以吃Burger King、味千或Starbucks,有好多好多雜誌可以買來看,也可以去做腳底按摩!到吃完那$38的薯條,晚上七時,我看著首都機場那書報店徐徐落下大閘! 所以,有很多人有同樣的感覺。回到香港機場,感到溫暖。

2004年12月16日

為什麼莊子這樣難﹖   自從莊子提出「逍遙」的理想之後,就好像在漆黑的暗夜裏舉起了火炬。此後,此一光點,就成為了中國文化後面的希望。在孔子之外,還有一個若隱若現的莊子。絕望的讀書人,無路可走的時候,總會想到莊子。  但莊子的光芒,同時引來大量昆蟲。在有意無意之間,昆蟲鼓翼,盡量遮掩光線,中國人要想看到一個真的莊子,極端困難。  大量似是而非的後加理論,把莊子淹沒。何謂「逍遙」﹖後加的理論以為﹕取消壓力,就是逍遙。只要肯退。退隱也好,退縮也好,能縮頭處且縮頭,識得鑽營,識得保護自己,就長命百歲。這是有利封建統治的哲學。眾龜縮頭,天下太平。但太平是以落後為代價的。落後無法應付挑戰。所以荒災和飢餓,是太平中的常見現象。而外患也很快就到了。 [文﹕李察] / 明報

2004年12月15日

你說,我們的政府發生了什麼事﹖

你說,我們的政府發生了什麼事﹖ 鍾麗幗事件。王永平說他沒有批批准鍾麗幗幫地產商做西九的發展項目 - 但王永平沒有解釋為什麼公務員事務局這麼罕有批准鍾麗幗離職四個半月便轉投私人機構。批了便批了,說沒有批准她做特定項目,只是在強辭解釋。 朱楊珀瑜事件。她拒絕續約,因為政府太遲與她商討續約問題。好像聽到電視新聞引述她說,她是從報紙得知自己獲續,而且只獲續半年,她不夠時間推行政策,政府也太沒有誠意。 政府沒有誠意,這不是第一次。應留的不留,惹火的又攬上身。 先前還有曾蔭權就西九事件發。唐英年就貧窮問題發火。李國章就小班教學發火。老董卻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