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30日

是日新聞之悲涼

1830無線新聞 記者問小朋友,點解萬聖節好玩呀﹖ 小朋友答︰「因為可以嚇人囉。」 嘩,這是什麼教育來的唷。 記者問第二個小朋友,點解萬聖節好玩呀﹖ 小朋友答︰「因為…」呆了一秒,背後媽咪教路(因為可以扮鬼扮馬),所以小朋友就繼續答︰「因為可以扮鬼扮馬。」 這卻是不尊重小朋友意見的教育唷。 記者又問巿民,贊不贊成徵收膠袋稅﹖ 巿民答︰「梗係唔贊成啦。」(點解呀﹖)「無理由額外徵收囉。」 呀姑,答咗即係無答啦。 珠珠問師奶,擔不心擔心食雞蛋呀﹖ 師奶例牌答︰「都唔擔心得咁多囉,食少d囉。」或者「都唔擔心得咁多囉,煮熟d先食囉。」 以上答法可套入任何食物安全街頭意見調查。 傍晚最有意義新聞︰基督徒團體舉辦活動紀念萬聖節。 點解﹖因為萬聖節真身是11月1日的All Saints Day。之所以變在了10月31日扮鬼扮馬,是因為鬼怪不喜歡凡人慶祝萬聖的節日,專誠出來攪亂擋,人們才以其人之道還以其人之身,扮鬼怪來嚇走鬼怪。 明報 有關台灣民進黨以TVBS中資港資外資之爭,來報復打擊TVBS揭露高雄捷運醜聞內幕,明報有以下報道︰ 「民進黨立委前天(28日)對TVBS採取「抹紅」行動,指控TVBS是百分百港資,港資就是中資,同時TVBS董事長梁乃鵬是香港特區前新聞局長(實為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因此TVBS是跟大陸裏應外合,想顛覆台灣。新聞局長姚文智則說,如果TVBS真的是百分百外資,最重處罰將被除牌。」 以台灣標準,新聞局長是手握控制傳媒權力之機構,將之與香港專門處理欣宜與肛門投訴的廣播事務管理局比較,實是對岸妖惑人心之術。吾要求胡國家主席不惜以武力收回台灣,儘快結束扁專政。 誰又說新聞是可靠的呢﹖ 是日明報最有意義新聞︰副刊摘錄Google中國區副總裁李開復的新書內容。 李開復在書中提到一件事︰ 「令 我震撼的是Google對誠信的執著。Google是一個「不做邪惡的事情的公司」。它絕不允許損害用戶的利益,也不允許Google的員工買公司的廣 告。我第一天上班的時候,一位新來的同事提出了一個「先發制人」的戰略。在別的公司,他可能會被認為是天才。但在這裏,他周圍的人馬上說﹕「這是邪惡的。 你希望別人這麼對你嗎﹖」然後,他很不好意思地收回了他的意見。這是我嚮往的一片「誠信」淨土。」 李氏現為Google人,吹噓自己的公司原應示為等閒。無論如何,我願意誠信的重要。 這令我想起現在學生的毫無誠信、輕視誠信的缺德。在一個抄功課等同叻仔、全班公開掩護班內同學說粗言穢語、說謊被捉仍可睜大眼辯駁甚至有父母力挺子女過失的年代,李開復的說話尤如當頭棒喝,卻令人心覺悲涼。

2005年10月29日

銀行

我知這個題目很多人談過了,但現象沒有改變。 屋邨銀行有五個櫃位,三個用來招呼卓越級存戶,一個照顧普通存戶,另一個用來處理特別事務,例如貸款與改戶口資料等。 週六早上,普通存戶如我,特多。我前面有六名用戶在排隊。排隊的頭十五分鐘,站在那裡翻雜誌,動也沒有動過,隊伍的後半部慢慢伸延出銀行門外,我離開銀行的時候有超過15戶在排隊。卓越級存戶有三個櫃位照顧,隊伍裡維持著一至兩個存戶排隊。當沒有貴賓在排隊的時候,這些櫃位都會服務普通戶,不過雖知只要卓越戶一個一個的排進來,那三個卓越櫃位便不會有空檔照顧我們這些普通戶。 排了半小時,只入了一張$167.5的支票。李太淡淡的說,算快囉。我沒有膽量將支票放住那個「入數快」的小存箱,因為其標明不會給我發收據。我也沒有戶口簿或月結單,我那張提款咭是大學時代申請的,要月結單便要額外收費。每月結餘對我來說,只是提款機小屏幕的幾束光影。 所以我喜歡替李太去另一間銀行入數,因為李太是卓越大戶,我只要拿張票,坐在沙發等數分鐘便有人接待。 排隊時想如果我是地盤工或洗碗工,以時薪支取人工,秒秒都是錢,如何有空閒到銀行打簿(用打簿機便快一點)入數辦理戶口業務﹖也難怪曾聽聞農曆新年期間,有公公婆婆坐在銀行一整天也兌換不到新銀紙入利是錢。 良心企業﹖只是部份機構得閒無事利用巿民模糊印象做的意見調查吧。

2005年10月26日

Starbucks Discoveries

不如睇下今期有咩飲。 台灣與日本Starbucks在7-11推出新冷藏咖啡Discoveries系列,有Latte與Espresso兩種味道。 非常有興趣收藏這個包裝,網頁介紹杯身以「美國西雅圖與義大利米蘭著名景點元素為設計主軸,整個杯身包裝仍以Starbucks貫有之藝術美學為主」,那圓點杯蓋則「延伸西雅圖與米蘭景色做為主視覺概念,塑造飲用咖啡時的星巴克氛圍」。杯旁更加了飲管,方便顧客隨時隨地飲用。 不過,看圖索驥,杯身似以紙糊。Starbucks做生意已到了妄顧產品質量的地步 – 只是我深信咖啡一定是熱的!而且紙杯盛咖啡是不可原諒的事(當然,飲用紙杯凍咖啡時我自會有自己的辯說)。Starbucks發行了幾年的玻璃樽咖啡是咖啡味牛奶而不是咖啡。 大家都知Starbucks最初的老闆並不是現時的Howard Schultz,他從一對拍檔手中買星記會來,詳情請拜讀Starbucks第一本的發跡傳記(致歉,我放了在床底,費事搵)。無記錯的話,這對拍擋初初對賣Starbucks頗猶疑,正正因為他們只是做一間小小的咖啡店,而不是現在的大型連鎖店。 Starbucks咖啡不只「連鎖」,更「便利」起來。店內的大沙發與爵士樂,又能否外賣﹖當街當巷買到的便不是那種悠閒這種生活態度生活象徵了。正如滿街菇時手袋,我又得去尋求新刺激了。 話說回來,日本的Discoveries系列由Suntory代為發行。其中米蘭Espresso口味在兩日內沽清,官方解釋無法應巿,9月尾至今仍未重新推出。 台灣Starbucks Discoveries 系列︰http://www.starbucks.com.tw/event/discoveries/default.asp 日本Starbucks︰http://www.starbucks.co.jp/ja/home.htm

女士

下午茶時段,身旁兩位中年女士,身穿套裝戰衣,談到皮膚愈來愈差,其中一個話要多食益生菌(飲益力多﹖)原來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又擔心子女置業。我在切雞翼之際,女士捉住女士手,原來女士在拭淚。 早有觀察指本城中級餐廳由中產有學識的女士們雄霸,手握紅酒高談闊論夜夜笙歌,但我總不明白,為何生活身邊總有這麼多女性在進進出出,無論是語言駕駛與職業進修。特別是駕駛學院,竟然讓我三番四次碰到長髮高跟鞋女子學輕型貨車與電單車。 閃閃金光背後我卻仍然相信本城女子寂寞。女子獨有的纖細,我不會強裝獨立。 最近自覺似呀嬋。換季尷尬期,未有耐置冬裝又無理由買夏天衫,日日臉青口唇白蓬頭垢面。天天背著個大包晝出夜伏,坐在地鐵裡用書本掩面。晚上躺在沙發上追大奧,學屋邨師奶做下瑜伽,星期日去看電影然後下午茶。 既然林海峰有首「男子組」,為何沒有「女子組」呢﹖女人三十都要關注下嫁,無理由女人四十才拍成電影喎。 「中環人收工除呔黑皮鞋收埋 穿新出經典復刻七零年波鞋 湊夠腳約下老友踢下波冇壞 細個既老友到晒  個個都肚腩大 新波衫波Boot 皮球衝出球場拉柴心情如小孩  仲扮活潑通山嗌波友 一黐埋 吹水懶詼諧 三張幾通處派 佢大力射左出界 身邊靚女走晒 我額頭禿鬼晒 仲廿歲仔咩 晒氣 係咪要想死 想死你都有排 車樓我點供晒 一身屁股的債 仲扮眼濕濕 扮晒嗡Dup 但係我都冇錢點借錢你還欠債 老友咪嘆氣 我點幫你 Babe 振振兩臂 拍拍背肌打氣 Babe 力要谷起 想當天可以孩子氣未要咩飛  今天爭爭氣男子組靠你 死仔 黎埋都甩埋死佬 玩得起玩埋 死仔包 爭乜鬼金牌一齊 跑唔完都跑埋 小球場一班耆英跑全場死捱 筲箕灣施丹大坑碧咸狂打柴 踢兩野個個斷氣個個煙癮大 老友記老過魯爾對腳鏈切去賣 呢班波當打時期攞小型球金牌 呢場全挽鞋 大啖白泡嘔得快口水都乾埋  踩波車拗柴乜筋都抽過晒佢淨係打Winning快 啤酒兩Jar隊晒 身紀有得好快 係咪要收身 減肥 食藥再搣脂 姿整過小女孩 返工我返足晒 我份人工減晒又未到炒得  未算死得 就算炒最多早退休暢遊世界 老友咪嘆氣 我點幫你 Babe 振振兩臂 拍拍背肌打氣 Babe 力要谷起 想當天可以孩子氣未要咩飛  今天爭爭氣男子組靠你 細個大家執波很快 個個大把瀟灑走上街 球場維記 行行企企 平台訓覺 魚翅我食到飽晒 要買合金爸爸即買 細個話知當街小個解 童年時你 童年時我 聯群結拜 成個世界我玩晒 老友咪放棄 放都晒氣 babe 振振兩臂 拍拍背肌打氣 babe 用腦谷起 一班啤酒肚在喘氣大晒腹肌 波波交俾你男子組靠你 老友我撐你 我梗幫你 babe 振振兩臂 拍拍背肌打氣 babe 射到飛起 今天點可以話知你仲放飛機  爭番一口氣男子組靠你」

2005年10月25日

備戰世貿

世貿香港部長級會議,政府建了專屬網頁推介,很多資料是從世貿主網頁翻譯過來的。對學生來說是沉悶了點,沒有專為學習而設的資料,資訊教育城也未建立專為教授世貿而設的資料庫。

最近報紙(明報、AM;星球好像也有)都興起弄個通識版,美名為幫助老師備課,連學校今年訂報紙,各大報亦贈送通識教材套及光碟。教統局亦終於建成了通識教育資訊平台

但如果認真拿起這些通識天書來備課,往往只有卡在口嚨不上不落的感覺。通識不單只要求學生教師「通通都識」,知識層面要廣,授課者的心胸更要闊,能歸納百川,匯聚山河,爆發澎湃的知識力量!(癲左…)

而 坊間傳媒現時能提供的通識指引,充其量能收提醒老師近期可剪存教授的新聞逸事之效,在備課與起草教案方面,沒有教育經驗的記者寫手,其實無法明白課堂的起 承轉合,和前線教師踏入課室的感受與需要。回應從前,做「靚」的時候,吾應常犯此毛病,對教育一知半解卻充代言人也。我常跟李太說,自己曾受傳媒訓練,又 教過書,通識當道,餓唔死掛﹖

教統的通識網站就更攪鬼,現階段其實是把諮詢文件搬字過網,相信需要一段時間才積存到一定數量的教案。而教案比純粹提供課題資料,對我的教學更有用,因為通過互聯找資料實在太方便了。

***

朋友話,我講野,實在愈來愈似教師。觀乎上文,唉,無錯咯。

***

政府世貿個網,最喜歡看「相片廊」,因為那些相片實在太典型,典型得像沒有計劃過行銷策略。開會當然不只是開會,旅遊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雖然對劉細良近日語政治潮流乃賣時髦玩意,甚有保留,但貿易處如此硬銷香港,真予人非常老套之感,實是急就章之網頁製作。

不詳,請親自細看。

2005年10月20日

第5號報告書

MP Posted by Picasa 許仕仁是何許橋王呢﹖笑騎騎讓議員貼支持普選貼紙並不能叫支持普選尊重民意。 報告指明政改目標要「讓市民大眾有更大空間及更多機會參與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選舉 。」方案建議區議員有權選舉行政長官。維持界別制是無可奈何的緩急之計,其中讓部份民選區議員(勿論素質與組成)有份選特首已是報告的最大德政。 增加了的特首1600人推選團中,區議員總人數529,佔選舉團30%,雖其中委任及當然議員共129人。整個選委會增幅最大的是政治界別,除區議員外,還包括港區人大、政協代表及鄉議局代表。而原有功能界別共增加300人,沒有新增的功能組別。換句話說特首推選仍為中央政府的嚴密控制。立法會新增的10個議席亦只是小恩為,其中5個還要是區議會代表,極有可能是委任議員。 另外,基本法沒有規定07年或以後的行政長官與立法會的產生辦法,行政長官選委會人數來個雙倍,各界別人數增加。依稀記得選委會人數是每次雙倍上(可能因第一屆特首由400人選出,第二次則根據基本法選委會人數800),但遍尋基本法不獲。又,各功能界別增加的人數如何決定﹖如基本法真的沒有記錄,政府便得解釋數字的來由。習慣﹖ 叫我參加12月4日的爭普選遊行,我卻不想向民主派議員面上貼金。第5號報告書出台前沒有好好蘊釀民意,報告出籠後則喊打喊殺,直往區會委任議員的投票權裡轉。但我們的公民社會除了反對反對再反對,還有什麼可凝聚民意的路向﹖ 多份報章以「乞票」為報告書的新聞起題,立場顯然易見。明報的報道佈局(上圖)則令人非常失望,十足十許仕仁專版,版面以他三大頭相點綴,頭條報道也沒有為報告書重點內容點題,純以報告能否在立會通過為主線,而報告內容則叫讀者自己看附表!傳媒浴血戰的後果﹖往後幾頁的報道也是議員們與中央官員的口水。就算明報先前連續爆料,也不應假設所有讀者跟貼政壇無名氏們的吹風與消息,而不在頭條報道吧。Am730的報道更準短小精悍。

2005年10月17日

靜靜的生活

braCelET Posted by Picasa 我走在地車長長的通道裡,個人與外界用音樂分隔開來,雙腳只是無意識地前行。 我望著公車外的世界,人們的動作像與耳邊的聲音呼應著。那男的女的走路姿態,像與拍節混和在一起。 腦裡一片白。 看著老遠。想起今早碰裂了的膠手觸,裂口總欠了那丁點丁點,縫合間留下了絲毫,再也無法黏附。剛剛又弄錯了工餘活動時間,撲了空。急急坐車回家。我在攪什麼鬼。 我就此靜靜的生活下去吧。

2005年10月16日

小快樂

我喜歡買杯,買到李太下令要收手,其實才不過十隻八隻罷了,不包括被她跣手打破的幾隻。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就買,用新杯喝茶喝咖啡的時候,心境便平靜下來。

家中廚櫃裡的每一隻杯都有一個獨立的故事。有的是旅行的片段,有的是感情的回憶。這隻是越南,那個是京都。這個他說像垃圾筒,那個則是那年失落的冬天的紀念品。

圓圓的杯口,茶水盪漾著,時而清澈時而豐厚,支配心情的起伏。

也喜歡逛宜家。十塊八塊的家具小擺設,捧在手裡帶回家,換了那些用得破舊丟掉了轉頭又會忘記的小物。心裡想,啊 ~ 一個新開設。回家揮汗換枕頭被套毛巾,趟在簇新布氣的床上,甜甜睡個午覺。

也走到樓上的名店,兩千多元的手袋,衝動買回來無法細水長流。還是慢慢儲蓄再想想,當是給自己一個目標。

***

SIR蔭權說自董生辭職後,心情便像「坐迪士尼過山車」。他為何不說「坐海洋公園過山車」呢﹖海洋公園的過山車應該比太空山更刺激過癮吧。雖然過山車應是泊來品,但海洋公園好歹也是本土貨嘛。曾SIR脫口,倒反映了政府沒有裝載本土回憶與文化,求快求速的官僚心態。

昨天電視新聞報道,受訪遊客覺得海洋公園好玩過迪士尼,心都涼晒。仍不習慣迪士尼空降香港。

2005年10月13日

波係圓嘅!

民意調查顯示曾蔭權的施政報告得分66,比董建華的得分高出10分。又顯示4成8受訪巿民滿意今次報告,不滿意的只有1成多,但同時滿意度「一半一半」及「唔知」的受訪者合計也有4成3。換句話說,有幾多巿民係因為「曾蔭權」當特首而給予「高印象分」,而是次施政報告又勾起多少巿民關注,心裡有數。 觀乎今次的報告焦點,落在加強區議會職能(真乎﹖請看今天信報金珮瑋的分析)、縮減邊境禁區範圍、開設食檢署、在添馬艦興建政府總部等,與巿民的距離這麼近那麼遠。學校的初中小朋友要學施政報告,要尋找及理解一項與他們有關的內容,且看小朋友如何選擇。 *** 看神六升空便更悶。要說這是國家自行研發的航天技術我就無話可說,不過21世紀仍對在電視觀看太空人如何進食太空餐,如何飄浮和如何睡覺,你當我還是70年代一邊看電視一邊吃粟米片做早餐的典型美國家庭嗎﹖ 不如看電了頭髮的趙海珠,更好。 ***

或者看今日在樂文買的新書,伍晃榮既《波係圓嘅》!60蚊,有黃應士用英文寫序,極珍貴相片,捕足了伍晃榮與尹錦輝、蔡富華同報新聞的片段,有他細數名主電視主播,及伍晃榮談採訪原則與商台林彬事件等。今天最開心係呢樣啦。

2005年10月11日

中大普通人

假期裡收到「中大校友」。我叫這本小書作「俱樂部」雜誌,我是當然會員,卻又難以與雜誌產生共鳴。像今早有「幸」途經馬會,那陣高級的冷氣味撲過來,彷彿間忘記了自己為何在此,只想迅速逃離現場。

校友刊物的稿子都關於奇人奇事。出人頭地是當然訪問對象,內容則常以職業區分。過去幾十期的主打包括「中大烽煙主持人」、「環保中大人」、「法律中大人」、「警界中大人」、「抗炎(SARS)中大人」、「航空界中大人」、「新聞主播中大人」。幾時整個「教育界中大人」或「博客中大人」呢(應該投Florence一票)﹖我覺得做中大校友的編採都不是太難。

當然,突然跳樓撞車死亡也能當上雜誌裡悼詞的主角,年近四、五十又是中大校友活動的積極參與人士,都是刊物的常客。我時常覺得校友就只有殷巧兒呀俞靄敏呀香樹輝呀咁。

今期又話殷巧兒女士當選中大評議會主席。究竟中大評議會是什麼來的呢﹖我只知道評議會常就大中小教育事務發表意見調查,但影響力有多少﹖而新一屆的當選委員的畢業年份竟是6字頭和7字頭為主,就更令我覺得「中大校友」似俱樂部了。你可以說MissLee是當然會員,咁多口水就不如積極參與校友事務囉。

不過,我既無興趣 / 資格穿套裝GEL晒頭影封面,也未打算跳樓以謝天下,不如自己寫番篇「校友近況」,來表揚我這類「中大普通人」的威水史。

MissLee(9x新亞新聞,0x文化研究)

李校友畢業後便在社會載浮載沉,專注遊銅鑼灣超級巿場,亦是亂噴口水的高手。李校友近年積極參與教育事務,包括拼命批改案頭上的學生習作,鍛鍊家長日口角必勝秘技,並正籌備創作成績表學生評語,不日推出。

李校友最近在自己的博客慨嘆時間的流逝,青春不再,決定三十歲前成就一番大業,不過目標未有。」

我覺得我都可以代表中大囉。

2005年10月8日

五份報紙

前兩天在巴士上聽到有關一間學校五份報紙的對話。

母親說,唔係呀嘛,要買五份報紙做功課﹖個女答,係呀,要剪同一單新聞喎。母親又話,咁我點同你搵呀,一間屋最多睇一份啫,一係叫隔離呀X姨同呀邊個同你搵…響網上download得唔得﹖個女答,好似唔得喎。母親繼續好勞氣咁批評,有無攪錯呀,我覺得咁好唔合理喎…

聽下聽下,我發現以下幾點︰

  1. 從 五份報紙剪同一單新聞,一定是教比較各報報道手法與立場。更多學校開展傳媒教育,對培養學生批判思維是好事。但在我自己教學的經驗中,除非以政治新聞作教 材,否則比較報紙是比不出個所以然來的,因為就初中生對新聞的認知,他們的剪報通常環繞社會及突發新聞,而各報報道該類新聞的手法都是大同小異的。
  2. 母 親對要買五份報紙十分勞氣。其實老師可以叫同學分組,每一負責買一份,便可以減低學生的經濟負擔。基本上學生只剪一篇報道,餘下份都要送到 垃圾箱裡去。話說回來,剪報紙的工作竟要母親來操心,母親口裡嘮嘮叨叨在埋怨著,小朋友卻默不作聲,家庭教育有問題是也。究竟老師是否真的不準學生從網上 下載新聞,我懷疑學生根本沒有問過老師。
  3. 從 母親的口吻感受到,如果上述事件發生在敝校,老師定必收到家長的投訴電話。家長嘮叨,最喜歡伸隻腳入學校。記得有家長曾叫我寫封推薦信讓小朋友出國升學之 用。告之推薦信要由學校直接寄往申請的學校,天下間的申請都是同一做法。家長理直氣壯說︰「封信唔可以俾家長過目嫁咩﹖我係佢阿媽,學校點寫我個仔我都唔 可以知咩﹖」係囉,就係唔得囉,阿媽大晒咩,驚我地寫衰個仔咪叫個仔平醒d囉。不過一般情況下學校都會盡一臂之力送學生一程既。

落車時回頭望,原來小朋友是港島某名女校學生。

***

週末出席一有關傳媒教育的教師講座,教統局邀請了兩名經驗豐富的現任與前記者分享。

老師們的擔憂是老生常談,主要提問包括傳媒變得通俗、巿場導向、如何介紹合適報紙予學生、學校如何處理傳媒對學校的負面報道等。我始終覺得巿場變得無品已是大勢所趨,禁絕不潔傳媒根本無謂,如何培養學生的品味才是正途。

兩 名記者都提到現時記者質素下降。有趣的是前電視台女記者指曾慶紅來港,記者們竟無趁機問政改與程翔,只簡單地追問迪士尼。她笑言記者可能太年青吧,看不到 大環境各事件的緊緊相連,抑或是老總們叫他們要醒水不要得罪老爺子﹖報紙記者則尷尬又直接指電視台起用的靚女主播「白痴」,而新聞從業員待遇不高,留不住 人材。二人均同意新聞行業的整體水準下降了。

兩個講者都有快近十年的新聞經驗,演講中感受到她們(恰巧二人都是女士)對工作的熱誠。借用其中一位所言,當記者要persistentcritical。她們都是非常persistent的人,工作時博覽群典,對事情有深入了解,這樣才能critical

2005年10月5日

明光社又來啦!

這趟是明光社舉辦人權教育的講座。因著明光社一貫反智反邏輯,有網友對由其舉辦人權講座抱有懷疑。 來源︰熊一豆︰教統局予明光社教人權﹗ 我在熊一豆處回應時指,之所以有不少老師報讀此課程,不單因為教師需要滿足每年的訓練時數,也因為本地推動人權的組織數目有限。教統局抱著「價低者得」的原則,甚至有陰謀論指無理由常常與政府作對的人權組織中標,都是合理的猜測。 如以傳媒教育的角度來說,本地的資源實十分有限,而明光社則是以推廣清潔的傳媒教育起家的,及後才發展成社會的道德洗潔精。即是說明光社在教育界有其社會地位,慢慢建立起今天的「名氣」,成學校傳媒教育的指標,有其歷史原因,也是社會在傳媒教育方面缺失的結果。 本港有經常舉辦傳媒教育活動的機構不多,最出名的便是明光社和突破。比方說突破介紹傳媒教育機構的網頁,大部份的參考網址都來自外國。而本地辦傳媒教育或當傳媒教育為正規課程的學校,據我所知數目並不多。 要教授傳媒與日常生活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傳媒品味,實是非常漫長也十分抽象。一般上主流的傳媒教育,主要是「踢爆」新聞娛樂化、過於煽腥色、日漸商品化,又或討論電影廣告漫畫如何滲透我們的生活等,然後由老師苦口婆心告誡同學不要過於沉迷諸如此類。然後,完。 其實我們可不可以多看一點、update一點﹖我為人老土,只能從主流媒體抽取合用的,例如討論電影與香港文化歷史發展,網絡如何令欣宜事件一發不可收拾,手機如何推動公民社會,如何將一時的傳媒現象放在社會大環境處想等啦。多一點想像,就不用給若干組織壟斷話事權了。

2005年10月2日

遊屋邨商場

我的屋苑 Posted by Picasa 到麥記買早餐,收銀員指薯條要等,我即刻苦埋塊面,木口木面既哥哥仔立即醒水把那些零零碎碎的薯條兜埋一包。這麼殷勤的服務態度,當然要望望哥哥仔個名牌,以示激勵,啊,佢竟然叫‘Empty’。 一間以陽光服務見稱的快餐連鎖店,員工卻名叫「空洞」。撇開本地年青人英文不濟洋名古怪等老生常談,我想起最近教迪士尼化時的情感員工(emotional labour),就是這般empty。一式一樣的對白,機械的笑容,將人性都掏空了。 麥記掛一漏萬,規範員工時,緊記連名字也要指導。 其實本來不想吃麥記,而是屋苑商場轉角那檔豬腸粉、粉雷雷燒賣和魚蛋,但小檔關門了,換上地產公司。一個屋苑三十幢樓,竟有五、六間地產公司(還有三間銀行和兩間七記),賣著豪宅盤如貝沙灣,住在同一個屋邨快十年了,我卻從沒有覺得自己富貴過。 十多年前這個屋苑剛推出,標榜藍天白雲,與現在的帝王霸氣不可同日而語。學校裡的同學告訴我要搬來這屋苑,叫我頗酸溜溜 – 因為新屋苑有麥記、U2、G2000和農場餐廳,游泳池又漂亮,私人會所還有建身室同羽毛球場,把我那時正居住的落成於七十年代的屋苑比下去。當然,我是現在才懂得感恩,自己生於私人屋苑而不是公共屋邨,是很幸福的了(公屋派也不用給我數童年回憶了,我是知道的)。 後來終於搬過來,也為能常常去麥記開心過一陣子。不過十年來屋邨在慢慢地新陳代謝。麥記仍然存活,U2和G2000早就沒了,農場餐廳自己倒閉了。商場變得愈來愈街坊,很多小本經營的時裝店、玩具店、食店、醫務所和小朋友的補習社在交替。單從商場看,財團早年打造的中產品味早已煙消雲散,是變得親切了,實用了,不過卻有被遺棄的感覺。樓盤早已賣完,那些連鎖店也再沒有留下的理由。 不知道現在私人屋苑成長的小朋友,經驗是怎樣的。那時我也會到公園玩捉迷藏,到七記買思樂冰雪糕。現在在公共電梯看到什麼迎中秋居民晚會的通告,心想真的會有人去嗎﹖交通方便,到邨外慶祝節日是易如反掌,一個屋邨滿足居民所有需要的賣點,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2005年9月29日

筆記上的MissLee

不知港燦兄要小妹這頁筆記所謂何事。不過港燦一向對教育發展好像有點點興趣,如能引發他對此多發表意見,吾輩定必獲益良多。

1. 這頁是上教育文憑課時抄的,有關進行分組討論的筆記。對老師來說,分組討論可謂既愛 且恨。喜歡是因為可以將學習的工作拋回給學生,讓他們獨立自理,也映襯老師課堂活動多元化,不只是老師一味獨腳戲是也。如果編排及事前指導工夫做得理想, 老師更可邊踱步班房,邊發其白日夢,節省口水花,臨打鐘前更可收拾細軟預備下課,一樂也。但最恨學生吵得似個墟,時時更要巡迴班房,逐個組別探聽其進度及 重覆回答課堂夢遊者之愚昧提問,頗考腳骨力也。

2. 沒有信心各位是否明白我那一圈圈扭麻花字體。黑板書是我教學上的一大挑戰,連小學生也開口指摘我的字體太醜,雖然我覺得是「型」,特別是英文書。讀書時當鄰座偷窺我的筆記,我便更起勁紙上扭麻花,扭得溫習時連自己寫什麼也忘記了。

如果從字體能看一個人的性格,我應該是那些思緒混亂情緒失控一舊二舊像拆開了的冷球一樣難纏的人。

2005年9月25日

太虛偽,還是太膚淺﹖

零零碎碎地BLOG遊,腦海裡印下了以BLOG說。

1.

公爵云︰「難道我們除了K-Blog,除了iPod和任天堂的新產品,又或者用高人的口吻月旦香港的三流政治人事…當我們用前衛的聲音高呼著香港人最愛自由,自由萬歲,爭取同性戀的自由,爭取肛交的自由時…我還是不明白大家可以無動於衷的一點都沒有談過李敖在北大這件事…」 2.

思存對明光社之呼籲云︰「但我漸漸不敢太樂觀了。那些我認為「咁都work?」的歪理,未必就沒有殺傷力。十年前我也以為沒有人會相信左仔那套六四論述,誰料日子有功竟給混蛋們得逞了。」

3.

獨立媒體看到葉蔭聰云非政府組織之虛偽,推動公平咖啡之聊表心意(我所理解),然後想到自己的虛偽。我就是那個曾買公平咖啡,但後來又嫌不夠香氣而買回其他品牌的人。

我對StarbucksFair Trade Coffee信心不足,三數年前的公平啡熱潮過後在百佳買啡時再他看不到那個公平標貼。擔心農民生計是遙不可及的生活點綴。就像買旗捐獻,我能幫得上多少﹖

4.

公爵之鬧令我想起路人丁與我。路人丁熟讀歐洲哲學思潮文學,喜聽爵士古典,愛紅酒,十數年前已穿Birkin,月旦政事令小輩回味。我說他小資,別人也說他小資,他總說不是。他說自己草根得很,成長的路比人長也難。

路人丁會反以批評口吻說我小資產階級,用的是同一套理論,說我出入銅鑼灣,穿的總要有牌子,去旅行學日文學車,小資得很,像在暗示,社會,你懂個屁。

5.

放在口邊的公平自由權力小眾女權全球化反貧窮諸如此類,可能都只是漱口的魚翅。我批評社會,但我甚少過九龍元朗天水圍,生活範圍繼續集中在香港島以北中環至銅鑼灣三區。應該這樣說,我選擇喜歡的題目,以小學六年中學七年中大五年的知識去說。其實,我又有什麼資格呢。

6.

有網友說,明光社之流,還有什麼好說呢。但面對如此社會,我寧願運用有限的知識智慧說說。自己明一點,好運的話社會也明一點。在公爵那邊說,就算常談議題膚淺狹窄,也比什麼也不談好吧。

週六出席教師研討會,向獨立媒體的阿靄詢問,大意是Inmedia的議題是否傾向某種社會價值,有否偏離當初成立媒體的宗旨。她說傳播媒介免不了有傾向立場,Inmedia在一直討論如何擴闊討論議題及引入其他社會群體參與,如教師。這是非常積極的做法。

7. 收工︰

阿晨云︰「當我們「變成」了自己的信念,這是很危險的。」

正如HongKongMagazine話我本週的星座運程謂:

'Belief is the end of intelligence, says philosopher Robert Anton Wilson. The moment you become attached to an opinion or theory, no matter how good or true or beautiful it might seem, you’re no longer fully open to the mysteries that life brings to you. Your perceptiveness wanes and your understanding shrink. This is always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

共勉之啦。

2005年9月20日

醫護人員聯署聲明

早前法庭裁定16歲以上男同性戀者可以肛交,已經覺得不可思議。既然異性戀者合法性行為年齡為16,為何要多此一舉為同性者戀者立法。他們應自然擁有同等權利!立法只顯出本巿的道德標準可其高尚,脫褲子放屁立法因為本巿還沒有真正平等,社會將異性戀者同性戀者二分作兩個不同的社會階層,唯有為二者分別立法。

今日報章刊登一群「醫護人員聯署聲明」,指「男性性接觸對公共衛生構成風險」,要求政府立即就「肛交案」上訴。

這群醫護人員認為肛交會帶來公共衛生風險指出肛交是「引致性病爆發及傳播愛滋病的最好途徑」,對香港公眾健康、經濟、社會穩定構成衝擊,並簡單將肛交定性為危險行為,指出肛交的危險性「已超越他們(肛交者,同性戀者)的圈子」。

內文又將肛交與「禽流感、SARS及其他致命傳染病」一併比較,提醒社會高度警惕。

作為異性戀者(先這樣劃分), 閱畢廣告,我擔憂的不是同性戀者會傳來世紀絕症。我明白預防勝於治療,為社會健康預警是醫護人員的一部份。不過現在部份醫護人員以減低公共衛生風險為名, 打擊社會多元文化為實,感覺為了保護他們的工作健康,呼籲大眾減少危險動作,但無論公眾行為為何,醫治疾病根本是他們工作的一部份。另外,性病傳播的途 徑,又豈可與禽流感和SARS比較﹖我們的醫護人員的性知識何在﹖

另外廣告中的一系列數字,有心人不妨拆解。我見到數字腦袋便自動關閉,無法分析,請不吝賜教。

2005年9月18日

毋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件不會在心中泛起過多激情,甚至會與七七蘆溝橋事件的起因混淆。遲早一日,前幾年的911事件會與九一八和七七一樣,化為一堆數字,叫我弄不清什麼是什麼,約化作新聞一角聊備一格的報道,只是在十五二十五十和一百週年時拿出來悲痛一番。可是傷痛的表情始終無法讓內心引起共鳴。

所以在新聞會看見如此有趣的紀念九一八方式,包括一班人在運動場砌出「九一八」字樣,甚至有人製作「九一八月餅」送往抗戰紀念館,是藉得紀錄下來為文化推演作見證。咬一口「忽忘九一八月餅」,含淚回憶國家恥辱,運動場同場加映歡樂滿東華式高喊加速國家團結的九一八口號,那管是「毋忘國恥」還是「打倒日本軍國主義」,都能充份表達中國特式腦充血集體亢奮的國民性。

中華民族要復興了,新華網如是說。所以紀念九一八就必須「把抗日戰爭給予我們的豐富經驗和重要啟示,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的實際行動」,而且「要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事業,更好地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某程度上歷史沒有客觀真實,可以任意隨時間需要服務政治利益,怪不得歷史總是沉重的。紀念抗戰新聞卻像抗戰口號般激昂,少了平和面對過去的精神,中國人也是注定沉重的。

認人

系友被風浪捲走了。依稀記得那年在系裡見過面,也曾有工作碰面的機會,話沒有說過一句,他是前輩,又總是站在人群的後方。現在回想起來也吊詭,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突然離開了,雖然彼此沒有交流過,就是那點點膚淺的關連,消失便叫人不安。 自己頗有辨認和記憶面貌的特長。曾經一次在柬埔寨機場見過某女子,那時輪候過關的人龍好長啊,女子的眼鏡框又特粗,也戴眼鏡的我把她牢牢看了很久,回程也是同一班飛機。半年多一年後,在街頭又碰上了她,真想上前問問她那趟柬埔寨之旅如何。 可 是我總不願意承認自己這種特長,能認人不等如能主動與人交往。逃避成了我近月的懷習慣。之前說過,老遠看見這個同學吧,就是怕,故意拖慢腳步,讓大家保持 安全距離,大家很久沒見,他倆又是「名人」(我的系友名人太多了),怎去打哈哈呢﹖早年還很怕二人談話之間會有「死空氣」,所以最好三人四人行,說話的責 任交給別人,自己便可以發呆了。 建立關係需要勇氣,完結也要勇氣。必需忍受烙刻在生活的常規變成回憶一部份,過程非常痛苦。當然那又視乎這些關係去得多深了。 所以如果一天我在你身邊急步走過,不是我討厭你,而是不想說話而已。不要見怪,也請不要踢爆。 *** 最近BLOG寫少了,除了心情外,也發現因為心情不好,自己看書少了,每晚都是東張西望和酒店風雲,腦袋減少輸入,連帶輸出不足。

2005年9月14日

同你死過!

跟朋友談了一會,心情好點了,謝謝關心,略為修理一下這兒的亂草。 *** 路人丁跟我話,人世間只是消磨意志,花精力與人事磨合。我一直都不願意想信及跟隨這個想法,睥視空言瘋語推卸責任公關宣傳人事糾紛諸如此類,但一息間覺得工作難有樂土,至少我永不會是幸運的那個。 性格不濟,我常常為自己帶來這般那般的麻煩,可喜的是這次情緒沒有低沉,代之而來的是憤怒。憤怒則為明天帶來力量與人搏擊,俗語即是「我同你死過」! 梁文道在星期三明報談及近期的毒食物與官僚。其一是「我們不應該把出問題的食品當作要對付處理的個別對象,而是要帶著懷疑的眼光假設一切食品都有潛在的風險」。其二是「現代官僚(之龐大)已經發展到一個沒辦法處理任何風險的程度了」。 當機構運作出了問題,我們很少從整個機構的管理文化入手,推翻或修整體系,而是見窿補窿,將問題獨立處理,甚至以語言曖昧胡混過關。基本上香港近年的做法都是如此這般。 昨晚上課教授亦提到,基本上如果全校只有一個教師在改革教學,根本難令學校整體氛圍及運作來個大躍進。 籌組集體行動的代價風險是否比個人行體更大,以至集體往往難以有人挺身而出﹖個人革命就算失敗,最多自己刎頸自盡。但參與團體便要與一群既得利益或有偏差的眾人「搏一舖」,特別當各人都在各忙各,如何在重山中溝通已經是課題,甚至對人懷疑。

2005年9月12日

最後只能是凡人

日不落那邊說,這裡都雜草叢生了,我沒有心情寫呀,推說開學了,心情煩悶得很。 *** 新開年不習慣新同學的,竟是身為老師的我!跟了兩年的學生,升班了,緣份至此。對著新來的同學,重覆過去兩年的台詞,才教第三年書的我,已感到自己有點「老油條」,把眼合上,把書覆過,也能把那些理論那些邏輯那些教誨唸一遍。 教書像談戀愛,不是每個學生都合得來。要討好要若即若離要轟烈吵鬧,有時更要黯然離開。與新同學的感情仍需要時間培養。合眼緣的有幾個,一見鍾情卻沒有降臨。 MissLee在厭悶中,點一首「葡萄成熟時」過自己聽︰ 「差不多冬至 早一晚還是有雨當初的堅持 現已令你很懷疑 很懷疑你最尾等到 只有這枯枝 …問到何時葡萄先熟透你要靜候 再靜候就算失收 始終要守…」 那天,我又在走廊咆哮,對像是個中一生。好不容易才「捱」大百幾個,現在從頭又來過。 這陣子,我也深深感受到最後自己只是個凡人。 營營役役,吃飯拉屎工作望天打掛發呆去街。有時抱怨情感上的不足,工作上的無奈,社會的不公。 但我無法改變什麼,繼續每天的無聊,例如早上為逃避與熟人同路而改到地鐵車尾乘車,然後抄別的路9秒9跑回學校。對新一年的學生沒有投注太多的感情,會議上的面色總不太好看,偶然會大聲嘮叨表示對某建議的不滿,但總不找上頭面對面交談。沒有了耐性去扮沉厚低調(可能根本從沒有)。連反抗的意慾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