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1日

解決方法

解決問題方法的方法有很多,我們熱中兩個。 第一個,很多人都說過了,是成立委員會,例如亞瑟王今日話,建議多撥16.5億予中小學作發展津貼,並設獨立委員會研究教師工作量,及設立熱線電話聽教師心聲。 再撥款,套用過往運作程序,即更多的文書工作。同事在下面說,在以往的學校八成超時工作都用作處理文書,實在驚人。撥款也往往未必用來減輕教師工作量,請代課、教學助理來騰空教師固然是官員的好心腸,是否如此落實由誰說了﹖這些撥款名義是教統局審批,學校也有很大自由度決定如何使用,是否真切用在教師身上、是否能落實減輕教師工作量,抑或增加了工作量﹖許多因此而增加的學校職位,又是短期抑或長期﹖我在前線感受不到這些撥款的恩惠。如果撥款只是用來聘請短約員工,員工能否融入學校、積極協助學校發展是一個難題。 或者,所謂撥款只是緩兵之計,減低失業率的點子﹖或是財算案出爐前夕亞瑟王陷害唐唐的陰謀﹖ 再說設立熱線電話和獨立委員會的想法,簡直是無聊政治自殺之舉。羅范一句口不擇言,累政府又要花錢。教協一早有熱線幫助教師吐心聲,難道現在才要教統局設立熱線了解前線教師的苦況﹖現在才去成立委員會研究教師工作量和壓力,即局方一向沒有仔細聆聽教師的聲音,漠視教協教聯過往所做一切的同類調查,浪費公帑兼架床疊屋。 始終,又正如占兄在下面說,長遠考慮減低教師工作時數或每班人數才是治本良方。育人工作,教師怎挑一擔子壓力和疲憊身軀上場﹖ *** 罵得高興,唔,語氣太似一個教師。(其實,我未諗到下星期教咩,正魂遊太虛。) *** 第二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陳方安生。每逢社會出現什麼危機,總要傳傳陳太出山普渡眾生。例如信報傳被電盈收購,今日明報話︰
「公信力是一份報章的靈魂,久經戰陣、身邊軍師無數的李澤楷,當然不會看漏這一點。此外,若李澤楷等成功洽購《信報》,根據現行《廣播條例》規定,落實此事還要過一關,因為李澤楷是擁有寬頻電視now.com牌照的電盈的主要股東,所以不能同時持有任何報刊權益,惟電盈可在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下,經營跨媒體業務。正因如此,知情者透露,李澤楷等正為股權易手後的《信報》構思一個新架構,把擁有權和管理權分開。日常的管理工作會交給一個成員包括多位知名人士的管理委員會負責。 據了解,李澤楷希望上述構思可以解決外界對他入主《信報》後的猜疑,重建報紙公信力,以及藉此說服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同意他同時擁有跨媒體業務。如今關鍵問題是這個管理委員會的成員由誰出任。消息人士透露,委員會主席的一個可能人選是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不過本報昨晚未能就此事向陳太或李澤楷求證。」
上至做特首,下至辦報都靠要陳太擺平,怪不得陶傑早前叫她觀音,我想還要是千手那種。香江沒有人才出,找多幾個有公信力的人也這般困難。擔任公職是建立個人魅力的捷徑,但人才見到如此政府不願放棄貞節投身大染缸,又那來打滾政治圈的經驗。權力打手又缺乏觀眾緣,整個社會缺乏有經驗有能力的「香港良心」。說來那次黃仁龍簽名支持政改,實在叫暗戀他的我大跌眼鏡。律政司公開支持政改,日後要檢控訴訟怎麼辦﹖你說怎麼辦﹖

14 則留言:

  1. Miss Lee, "再撥款,套用過往運作程序,即更多的文書工作。" That is exactly what I think when I watch the TV news and learn about these so-called new measures! Just cannot 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behind! Meaningless!

    回覆刪除
  2. 一撥款,輿論即刻降溫,但係大家都明白,「撥款」真係怕怕,教統局為學校請多幾個人,開多幾個教席最實際。

    好似QEF,優質教育基金,個名真係好好聽,最初果陣,大家真係雄心壯志,以為有錢真係好,搏命寫計劃書申請,攞到舊錢就開心到暈,係學校整左件大嘢仲可以到處宣揚。不過,興奮過後,勞累過後,就明白,教育是長遠的事業,不可能長此下去。

    我地都攞過幾十萬,要係學校成立一間「公司」讓商業科的學生實習,計劃真係唔錯,有個好型的公司名,有商界的合作伙伴,並把一個兩個課室大的地方裝修成一間公司的模樣:鋪上全新的地氈,落地玻璃大門,電腦、枱、凳......真是一間公司。結果呢,一年半載的熱鬧之後就打回原型了,那個地方如今又成為課室了。

    因為那是一次過短期的撥款,那些都是短期的計劃。勞累過後,看不到成果。

    依家大家聽到撥款都驚。

    教育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教育不是一個短期課程。

    真希望在上位者明白。

    回覆刪除
  3. 驚唔驚終有一日教育事業全盤外判或局部外判?

    學校管理外判,改薄外判!

    先意人的想法好絕的啊!


    回覆刪除
  4. 應該係「生意人」

    回覆刪除
  5. 係囉,我都唔明點解畀錢可以減壓?

    公信力係咪一份報紙ge靈魂我唔知
    但肯定係某報marketing一部分

    回覆刪除
  6. 其他的不補充了,同工們都指出了是次方案只是舊瓶舊酒。

    不過金子的說話,令我想起香港一旦簽署世貿的服務業條約(或者已經簽左﹖)政府現有服務會有外判 / 開放巿場予國外競爭者的需要。教育並非世貿下所定義的「政府為唯一提供者的」的項目,有外判可能,ngo都關注這點。有多大可能性、現在巿場是否已有此現狀存在、抑或引入外國教育機構會衝擊本地教育巿場、對教育同工的影響是正面負面,可以思考。

    離題了。

    回覆刪除
  7. 離題。

    講開又講,我都幾欣賞丫Arthur王,口才好,做事進出,出手又夠辣。實在係未來特首必貼的黑馬。我以為他亦以此為目標。不過仍然未知佢幾時先走得進權力核心。

    早前有很多聲音推學券制,讓學生、學生家長自己選擇學校,當然這會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徹底改變。政府唔buy,當然係想自己睇番d教學質素,驚住脫左手自己就控制不到。

    所以arthur上任後,就好似做生意一樣,學校收o左政府錢就要交番d成績出黎。你d學生唔得的話就貶你做中中。你想翻新的話可以申請撥款;申手要錢當然要交proposal。

    雖然我無數據,但係感覺上好似係好有效益的做法。

    唔知經這改一改,學生的學業成績會好過以前呢?

    回覆刪除
  8. 本人在香港完成中六中七,後到加拿大升學。想講講自己對香港教育意見。

    我絕對贊成應該將教學工作及行政工作分家(甚至絕對同意將所有改簿等煩瑣工作外判。例如可以找一些高年級的優異生代改,以改簿數量計數。一家便宜兩家著。其實,這方法在加拿大很普遍。)不知Ms Lee 你點睇?但許多時,教育改革只單單從成本效益出發,置教師,甚至學生不顧。究竟現在香港的教育制度有沒有出路?

    先說說個人經歷吧(只是三年前,應該還可以作參考)。不知道是否全因為教改的關係,我和許多就讀香港不同地區的朋友(上至傳統名校,下至不太出名的中學)都覺得教會考課程及高考課程既老師教得不甚理想。例如自己就讀的地區名校,任教高考中化的中文科主任,差不多兩年以來都沒有教過一課書。一入課室就叫我地自由討論。這樣的生活維持了足足兩年。這樣的例子自己要講還可以有排講。而這樣的情況自己個人亦可以好肯定講句絕對不單止出現在自己的學校和科目之中,因為許多朋友都對這些故事很有共鳴。最明顯的例子是會考、高考出外補習己成為我們所有學生的"必需品"。難聽點講句,如果學校d先生教得好(不知道是否因為完全關教改事,還是大部分學校都被許多老油條主宰著,以致許多對教育有抱負的老師屈屈不得志),你估我地想出外補習ga咩。但街外補習社許多有名氣的補習天王,背後往往有成team人support住。上至課程編排(不單只貼題咁簡單,例如他們派發的notes搵專人編寫設計),下至所有為電腦教學所設計的程式,甚至在網上亦有資源為學生作支援,他們專業得令我們驚嘆。以自己所見,差唔多所有在香港讀書的朋友會考高考時都一定需要出外補習。

    這樣,就是香港高中的教育程況了。

    說了自己的故事,並不是要踐踏香港的老師。反而,我對許多對有抱負的老師充滿著敬意。
    但問題出在那裡呢?
    為何香港的教改越改越犀利,越改香港的家長越想子女出國讀書?
    是否這教改根本走錯了方向?

    其實,自己很同意學卷制,即錢跟學生走這制度。但我覺得如要實行這制度,必需要徹底。讓學校去決定自己的運作模式和收生標準,讓學生和家長去選擇自己心儀學校。學校所有經費由學生人數決定。這樣,校長們為了生存,必定會踢走一些在學校無甚建設但位高權重的老油條,更會放大資源(如教學行政分家)來提升老師們的教學質素。我想,這樣才是香港教育的出路。唔知作為前線教學工作者的ms lee 點睇?

    重申一次,本人寫這意見旨在說說自己曾經作為學生的感受,絕對沒有任何惡意和誹謗。
    若任何感到被冒范,本人先在此道歉。

    rmk, ms lee 你其實係教中學定小學,你好似從來都冇提及過。

    回覆刪除
  9. daniel,學卷制最大的爭議點是其結果會令學校以巿場走向(爭取家長/學生認同)而考慮開辦的課程和路線,這樣教育便會變得很功利和短視,失卻了本身的意義。

    回覆刪除
  10. 回Daniel

    "教學行政分家", 看似理想, 但在香港的學校裏要行之有效, 大前提是主導行政者對課室裡裡外外發生的東西必須暸如指掌, 否則便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香港的課程發展經常被垢病, 我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是坐在辦公室的"課程主任"根本不明白學生的須要, 那些所謂諮詢, 你知我知, 並不能真正反映現實, 無奈的是大家以為問了便等於拿到答案, 大家只是在自欺罷了!

    回覆刪除
  11. 如果問題單單只是在課程上,只要把制度單單局限於學校的教學方法和編排(但所教的內容必須跟足指引),這樣問題基本上不大。

    另外,我不太清楚你提及"路線"的具體意思。是否以巿場走向來拼命招生?老實講,一個家長為他們的子女選學校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甚麼?我想當然是(1)學校的名氣,(2)學生會考高考成績,(3)學生入大學比例(重要性按基本次序)。就算一間學校如何有錢,拼命的賣廣告,如香港出名的私校新x,甚至是因開補習社成名而再開辦日校的英x教育,現x教育,如果你是家長,機會成本一樣之下,你會讓自己的孩子進這些學校讀書嗎?老實說,我會認為教育商業化(這詞語聽起上來有點眨義)無論對學生,老師,家長,所帶來的好處比壞處好許多。至少,學生家長有選擇權,校長會重視老師的專業(因為在學卷制的情況下,一位好老師的議價能力大大提高。)

    btw,之前留言竟然寫漏了香港整個教育制度下的最失敗之處,就是香港的考試制度(其實,這問題不單止出現在會考和高考。個人認為初中的情況亦很嚴重)。我可以肯定,對於這點,任何一個在香港考過會考/高考的學生一定舉腳贊成。

    第一,考試的範圍(syllabus)過大。為何補習社,甚至學校都標榜貼題?許多人都因此批評香港學生讀書太過功利。但其實,你只要問問任何一位教過會考班或高考班的老師,再看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所定出的考試範圍,你就會明白功利主義這指控根本毫無根據。事實是,考評局所定的考試範圍根本過大。以兩年的時間根本沒有可能教完。以中國歷史為例,考試範圍由先秦至近代史,即中華五千年所有歷史;以世界歷史為例,單單歐洲史就由1800至近代,橫越歐洲各國革命,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甚至戰後重建。當然,這裡還未計日本史由明治維新開始和其餘各國的歷史。你以為剛才所說的是高考課程?對不起,這只是中學會考的課程。香港高考更瘋,全部課程大部分都包括了大學第一年的八至九成。以高考經濟科為例,我有許多朋友根本入了大學的第一年食老本己經足夠,他們大約到大學二年級時才學習新事物。試問,面對這樣龐大的課程,作為老師,作為學生,又如何唔貼題?

    第二,香港會考高考的考試試題許多時翻炒。以會考人類生物科為例,若你研究過十年past paper,其中至少有一至兩題是隔年一定會重出的。如無記錯,在會考經濟科及人類生物科更曾出過和往年"一模一樣"的試題(對,是完全一模一樣,你話離唔離譜﹗)。而且,每年出的試題至少七成可以捉到路。究竟這個考試制度是鼓勵學生貼題背model answer,還是真真正正的讀書?還有,每年出錯題根本差不多年年都有,許多考生只是敢怒不敢言。曾聽過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我有一位師兄在考高考時因為不夠時間,只死背數條問題和答案,而最後竟被他貼中,高考歷史就此拿了A。這樣,公平嗎?

    第三,亦是最重要的一點,改卷制度比出卷制度更惡劣。(註:以下所有資料均是與數位會考高考改卷員,即我的中西史科老師,聊天時所獲知的)以高考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科為例,改卷完全沒有任何準規,而高考科的改卷員手冊真的叫他們憑觀感評分(大意)。表面上看來好沒有甚麼大問題。但不說不知,全香港的中西史考試,每一題題目只是由一位改卷員評分的(另外還有一位作抽卷監工),所以,改卷數量輕則數百,重則數千。而關鍵是他們大約只有數星期時間評改,中間還未計他們的正職,因為他們本身就一定是會考高考班的老師(就算中五中七離開了,他們還需教中四中六的。而且,那時通常還要是學校校內大考。)所以,不惟一位老師曾跟我們說,他們通常改會考高考的試卷就是用他們的吃飯,課餘時間(基本上,這些job亦是兼職來的)。天啊,我們學生的前途就是這樣的被寫下了。

    第四,香港考試及評議局出錯分的機會率極高。基本上,許多考生都知道這問題。遺失試卷根本年年都出現,問題是公眾知不知情罷了。

    唉,有時作為香港學生,與其羅椒廢盡心思作所謂的教育改革,不如先改善香港的考試制度吧﹗因為課程設計得多麼完美,最後老師們跟不跟其實都是看考試來作決定的。

    想深一層,其實香港的教育制度問題叢生。自己有幸能出國讀書,比較之下,的確看到這邊的老師沒有甚麼壓力似的。最大原因因為教學和行政完全分開。而且,這邊許多制度職權分明。教書的是教書,不需兼顧搞甚麼課外活動或甚麼委員會委員。基本問題只需按情序辦事,其餘的全由該科教師全權負責。這樣,老師相對多出許多時間,其實,最後獲益的咪又係我地學生。

    ms lee,加油吧﹗

    回覆刪除
  12. Daniel,你的問題很廣泛,我嘗試拆幾點大家談談。還有,我中小學都有教,因為學校是一條龍,又初起步,教師人數不足,就要兼教中小學部。

    我認為教學、改簿與行政是很難分開的。改學功夫不可能有人代替教師,始終在課上傳遞學習內容的是老師,而改簿則是回顧學生能否吸收課上所學,從而讓教師調節課程的上佳渠道,根本「無得走雞」。行政則視乎什麼樣的工作了。幫手監察坊間有什麼新的教育資訊然後傳送給老師,替我們填填表、編同工代堂也真不錯。但說到填寫計劃書,老師是活動的經手人,又熟悉學生的需要和情況,怎說也難假手於人。除非教師與行政人員坐在一塊開會討論例如舉辦活動,老師給予意見,由行政人員寫報告書、申請資源諸如此類也是很好的舒緩教師工作量的方法。不過講到全面分家則不可能,而學校行政目的也是協助學生學習吧,行政教學相輔相承,老師的份兒少不了。我想在香港,連課外活動也被考慮作課程延伸的部份,也被當作學校成功與否的指標(愈多愈好),老師也是拼了命去做的。

    其實我的教齡只有三年,公開試的教學和批改情況要其他老師指點。

    不過這三年教通識,令我覺得老師的眼光很重要。老師的知識面、胸襟、指導教學的能力等對學生學習很重要。我的啟蒙老師就是中四至七的歷史科老師,從歷史他帶我們遊歷政治與文化,也讓我知道什麼是評論、邏輯、理據諸如此類的思考方法。如果不是他任教歷史,這科可能變成背誦資料也說不定。如你所說,如果老師不懂得帶領討論,沒有清晰guidelines,討論只是吹水的代名詞。不過返回起點去想,要帶一個好的討論,不能只拋一個題目出來。要學生有input,老師也要很多很多時間準備背景資料,否則又怎與學生縱橫四海討論﹖又怎能隨時拋例子回應﹖但時間,真的不足夠。

    所以我一直擔心,日後推行高中通識,老師只是拿著「標準通識答案」教授,例如「協助自殺傾向朋友的方法是多與他們溝通、尋找社工協助、多參與社交活動,舒緩心情」諸如此類,最多俾個案考生研習。咁囉。如果考生從某著名心理精神學家出發解答(我唔識舉例有邊個),個老師唔識改,又唔去調這個精神學家的背景與論說,個老師仲渣過個學生時,咁又俾唔俾分先﹖(愈說愈粗俗…)我想道理與你讀高中時遇到的情況是一樣的。

    但是老師的知識層面與思考能力,我覺得教統局開幾多個培訓班都沒用。這些系統性培訓班只能很籠統地說一些「阿媽係女人」的道理,再講「潮」一點激一點的東西,有些老師已自然在戒備狀態,咁點﹖這是我上這些course的經驗。

    始終,如果老師「勁」,公開考試的syllabus幾大,都有方法融合重整,我猜。當然,我想真的存在課程由中一至中三重重覆覆的事情。對不起,我真的沒有這方面的教學經驗。

    一些open-ended試卷的改卷的準則,我想通常以一句概括之︰「任何合理答案」。中間各批改員如何協調批改準則﹖是否如教育文憑課時教授理想的說,各批改員坐在一起討論某些答案的水平如何,真的有在實行嗎﹖請其他老師指教。

    最後,教育巿場化是很恐怖的。只是說學校決定開設什麼科目讓學生選讀,例如文學、歷史等漸漸退下火線,換上會計、商業、旅遊業、電腦等科,因為校長認為前者已沒有價值,職業導向課程才是賣點。可能在這方面我傳統一點吧,技術的科目,學生可以很快上手,但內涵是要點點培養。我不能不認為文學歷史等能塑造良好人格,但誰聽﹖我聽母校老師說歷史科要收檔了,自己難過得很。

    我自己也有點語無倫次。你每個討論都是一篇論文啦。如討論凌亂,請多包涵。

    回覆刪除
  13. 我指的路線是按其辦學理念對教育的承擔而訂下要走的路圖。

    許多家長在選校時,除了你所提的三點之外,還有更重要的第四點:孩子可以快樂地學習、成長。但「快樂」是很虛無飄渺的,以甚麼標準去計算衡量呢?過程(少功課少考試好的師生關係)?結果(成功升學)?最好當然是兩者兼備。許多時候顧得過程,又擔心未必有好的結果。而想有好的結果,過程卻未必快樂,畢竟,過程這麼長,當中的變數何其多。學校在這點上有點遠見才可。

    啊!還有,家庭的經濟能力更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所以有人可以選擇讓子女就讀學費過萬的國際學校。

    關於無名氏那段關於對教學工作及行政工作分家的回應,我也很贊同。我覺得老師是有必要參與部份的行政工作(尤其關乎學生身心發展及課程設計等等)因為教師始終是最了解學生的人,故在設計/推行其他政策時,可更切合學生的需要。當然,是不是所有老師都參與呢?我覺得分工是很重要的。但有些行政工作確是不需要教師參與,課外活動尤甚,除非個別老師特別有興趣或當作課擔分配另計。

    說要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我覺得最實際的還是小班教學及減輕課擔。

    Daniel,你提及把改簿等煩瑣工作外判,我便會想那麼老師們還可以透過甚麼去了解學生平日的學習進度呢?若但靠課堂觀察,我想未必可以照顧周到。你可否多分享一下加拿大的情況/經驗?

    回覆刪除
  14. 陳太現象,並非單一感染個案。
    就好似從前,武事搵關公,申冤搵包公。
    如果陳太活一百年,今日可能會有「陳大仙廟」都唔頂。

    all walks of life要求助,其服務櫃位之掌櫃竟然不是人,而是神仙;問題概不是搵人才可以解決,亦不是要搞到諸天神佛繁星拱照,而在遊戲規則之公信力。可惜華人社會,從來都沒有這種「公信力」存在過,想位列仙班,回歸後其路又絕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