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玩完?
Central this afternoon. I got on the wrong bus and took the wrong route. 今天報載自風波裡的茶杯和政事有心人等烽煙節目玩完後,商台有關節目的收聽率大幅下跌5至6成。儘管港台早上的烽煙節目收聽率上升了25%,但明顯並非所有風波聽眾均自動過戶給港台。這是意料中事。 從這幅圖像看來,究竟我們需要怎樣的傳媒﹖我們又怎樣使用傳媒﹖ 如果鄭經翰和黃毓民代表「激進」、「片面」、「大聲夾惡」,施南生張楚勇李慧玲則是「理性」、「溫和」,為什麼我們竟要前者而離棄後者﹖過戶到香港電台的那兩成五又是什麼人﹖ 港台的節目我從不聽,因為聽過一、兩次後,覺得節奏很慢、也刺激不到思考,無法評論。「從晴朗的一天出發」只是聽過個多月便放棄了,上班時寧願聽音樂。「左右大局」也只偶然晚了下班時在巴士上聽,沒有了以往定時聽毓民的衝動。 不是不知大班毓民時有過火言論。但心態像看壹週刊一樣,明知內裡有些東西不對勁,自動過濾。收聽兩人節目是為了找新「輸入」(input)。商台兩個新節目,總令我想起做小記時的毛病︰問題問不準,明知被訪者帶自己游花園,苦無對策,唯有關掉收音機。「左右大局」似報紙八掛欄,還要忍受李小姐咬字不正,也選擇關機。 對自己來說,最簡單的解釋是資訊太多,無法辨認資訊的價值,需要較「激」的言論來「指點迷津」和刺激思維,聽完覺得好「high」,像自己置身事件其中,能夠搭上一、兩句咀。鄭經翰當然也有他的做目agenda,甚至超過做評論「咁簡單」。他接受今天明報訪問時便表示,如果他仍做「風波」,海洋皇宮欠薪事件便一早解決。他要利用「風波」來增加個人影響力,目的非常明顯。說不定調查報告也是他放的。 當年聽眾仍然追聽風波和政事有心人,就是有節目的吸引力。今天董建華下台了,「大事」化小又化無,聽眾無需input(如我),也無需發洩代言人。部份香港聽眾多年來習慣了瘋癲式烽煙節目,到現在「晴朗」和「左右」找不到共鳴。聽溫吞水的節目,倒不如在該時間帶轉投其他活動。 對商台來說,為什麼陶傑的節目會受歡迎呢﹖俞爭應該想想。 新聞︰http://hk.news.yahoo.com/050420/12/1brbr.html
5 則留言:
李小姐聽聲是比較溫和,但其實她「有預設立場」,有時偏頗得相當厲害。
施姑則悶到馬上轉台。
小事一則.記得一次去商台等孫公,由施小姐訪問,孫公無意中感歎一句,我們以為有好料爆的時侯,施小姐竟然截住孫公,擋駕之快仲快手過新聞官.行家們痛恨得牙癢癢
無左風波,我地真係無咁辛苦,唔駛晨咁早聽完風波, 就要打電話攞料追故仔,唔知算唔算係另類意外收獲.
都未嘗不是一項德政!
Miss Lee,怎樣知道電台的收聽率?統計?計算?
同學︰
根據資料所得(即係,其實你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收聽率是指一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段聽眾的佔有率。調查通常由一些傳媒統計公司進行。他們會抽樣繳請一些人做調查對象。對象會獲發小型接受器,接受頻道所發出的聲波,並自動紀錄下來。晚上把接受器放在充電器中,一方面充電,一方面儀器會把當日所紀錄下來的訊號,自動傳回總公司的電腦資料庫。(資料︰http://www.pts.org.tw/~rnd/p2/000726-2.htm ) 電視的統計方法也是一樣。
也可參考這網址︰http://www.arbitron.com/home/content.stm 這是一家大型媒介調查機構。
不知現在還有沒有更新的統計手法,至少幾年前還在大學的時候,也是如上述的統計方法。當中會有很多漏洞,例如調查對象忘記打開接受器,或長期調較收音機到某一台,可是卻並不在收聽,那調查便不準確。
不要忘記看電視和聽電台不同看書和報紙。打開機器不代表正在收看或收聽。這是現代人的習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