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坐著,雙手托著腮,像報紙上的相中人一樣,不動,沒有表情。中大梁校友在她身後拿著樹技說著近期鬧哄哄的中大保樹行動也好,來自中港台的學生發言說著什麼也好,她還是不動,最多偶爾拿起鉛筆輕輕鈎兩鈎。她回應的時候,信手拈來,又是一篇文章。
龍應台她在剛過去的週末在中大演講「公民意識和人民素養」,說過的很多。我思考的有一點,亦是我一直有思考,卻在昨天猛然反省到,自己沒有一直落實去做。我們究竟要怎樣的孩子﹖
她說了兩個她孩子的故事(她常在蘋果日報說她孩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我常懷疑,那有這麼成熟聰穎的孩子﹖)。
一天,還是台北文化局長的龍應台帶著十一、二歲的德國小兒子與台灣兩大報的記者飯聚。小兒子問,媽,你怎能和記者成為好朋友﹖他們都是監督你的呀。而且兩個報章的記者是競爭者,為何他們能成為朋友呢﹖
另一次,小兒子要買球鞋。龍應台說帶他去買New Balance,因為認得老闆,可打到折。小兒子跟母親說,你是因為自己文化局長的身份才有的折,你是腐敗的政府官員。
於是她想,什麼樣的教育,才培養到具備這樣意識的孩子。
坐在講堂裡,我回想自己這兩年多三年來的通識教案是啥樣子。如以人文關懷作為標準,恐怕我編的教案都一塌糊塗。我在不斷的破,破世貿的荒謬,香港政府的混亂,傳媒的不濟。我教得太多的經濟理論,談過政治的爾虞我詐,指出中國貧富懸殊的不公。
原來,我潛意識叫學生不要去信任這個社會。
但為學生立了什麼呢﹖我有沒有告訴他們,理想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想自己的家國變得怎樣﹖社會裡的仁愛和公義,應該如何建立﹖通常到這些課題的最終,我邀請學生講兩句造個計劃書等便等於教過去了。因為建立價值觀的題目,教起來又悶又難。
上星期隨校到國內訪問學校。一家小學請學生編寫推動愛護校園環境運動的計劃書。很悶的習作,可是我也會是同樣的教法。在校園內不要亂拋垃圾吐啖吐口香糖採花,這些學生老師都知道。我們知錯,我們卻重重複複地去犯錯。
教育學院教老師,一堂課應包括知識、技能、態度,亦即龍應台所說的knowledge、intellectual skills、character的原始。
我往往最不喜歡的,就是教態度。
我再去看教統局有關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討論已經很多了,我只是再翻看去對照講座的講題 – 如果教育必須包括人文關懷的原素的話,我對我們的課程的印象就是︰
自我成長部分內容偏向講個人。
社會與文化內容主要講中國發展、文化遺產和華僑生活。另其中一個選修節是「現代世界的和平與戰爭」。
科學、科技與環境內容則最代表到整個課程框架給我的感覺︰將不同科目內容共冶一爐,炒大雜燴上檯,既講資訊科技,又談疾病衛生,再論運輸能源和太空。你可說是同一派別的東西,卻沒有被賦予共同的脈絡目標。
這個課程能不能讓我們的學生的視野更廣闊﹖讓他們更愛自己的國家城巿,從而將這份關懷推展到世界﹖抑或,我們仍然生活動狹小的宇宙裡,繼續批評傳媒腥色藝俱全,時而月旦政治人物花邊﹖
以演講內容金句(大意)作結︰
- 投訴是香港的文化,但投訴不等於批判思維。
- 批判思維的基礎是知識,我們的無知已到了嚴峻的地步。
- 學生應該去背書!不理明不明白,先去背!你就會了解詩詞歌賦的美。我們就是太怕背。
- 通識教育,還是國民教育、愛國教育﹖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 沒有人民素養(對歷史、人性、文學的感悟)的公民教育,是毀滅性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