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7日

有興趣了解小島以外的世界嗎﹖

香港需要怎樣的教育呢﹖當我們大談小班教學、利用科技、提升師資培訓,又要求政府增撥資源的時候,我們是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 最近參加一項教育活動,靜聽各國教育工作者分享教育研究經驗。多個講者談論如何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水平和質量,及協助從這些國家移民到歐美的孩童,盡快接受及適應當地教育。 一位來自非洲肯雅科學與科技教育部門的官員指出,肯雅有不少家庭是遊牧人,居無定所,上正規學校的路途遙遠,孩童更要幫忙農耕和蓄牧,根本無法像香港的孩子般正常上課。許多孩子斷斷續續的上學三數個月後,便要輟學投入家庭生產。他們不會為功課的壓力而跳樓自殺或離家出走,壓力只來自明天已沒有機會再上課。 為了令更多孩接受教育,肯雅一些教師會携著黑板,走在泥濘與風沙路上,尋找這些遊牧孩童,在露天的樹蔭和熾熱的陽光下,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務。有些教師則遊說部份家庭,讓家裡的兄弟姊妹們輪替上課,眼下不用上課的便幫忙家庭作業,既能增加孩子接受基本教育的機會,同時減低因上學而帶來的家庭經濟負擔。 孩子無法上學的情況不只在發展中國家出現。許多從這些國家移民歐美、來自南美與東歐的孩子,縱使居住社區學校提供免費教育,他們卻因不懂英語而失去上學興趣;更多則像非洲的孩子一樣,因無法支付學校雜費,和要打工幫補家計而放棄教育機會,縮於破舊社區內不見天日。他們放棄投入陌生國度的生活,未能享受適齡教育和富裕孩子的歡笑。香港貧困戶兒童雖說所享用的學習資源較一般本地學童為少,但相對其他國家的同類型孩子,似乎已較為優越。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顯示,北美和西歐國家的公共教育開支,所佔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平均為5.2%,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為3.9%,南非洲國家則佔3.3%。2001年的調查則指出,南非洲26個國家中,達初中程度的教師比例不足10%。而國際學生評估方案(PISA)的結果反映,教育投資比較多的國家,學生的課業成績較好;但教育投資相對少的國家,有限的教育投資,對教育成效的影響更為直接深刻。 記得在電影「我們的911」中,阿富汗女孩在山洞中教導學生;「一個也不能少」中的女教師也是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施教。影像疑真疑假,但真實每天在上映著,我們刻下的困局卻無法開解。香港學生有興趣了解小島以外的世界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