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2005
日子,可如何量化﹖
2005,MissLee寫了超過一百篇雜感。假設每篇回應兩次,即約寫了二百個回應。(很少罷了…)每篇雜感約花一小時,即這年共花了一百小時或四天不停寫作,也不是很多,可以繼續努力。
每天回五個電郵,一年就回來超過一千八百個。不要忘記這只是個約數。
假設在家每天喝一杯咖啡,每三個星期買一包約五十元的咖啡渣,即在家共喝了三百六十五杯咖啡,買了十八包咖啡,花了九百元。雖然未計上夜學時向星記的奉獻,也不是太過份的價錢啊…
一個月大概只能讀到一本書,一年才讀那十二本,太少。不過又好像不只買了十二本那麼少。很多買了回來只是裝飾房間。每天至少讀一份報紙,以蘋果日報今天的出紙量作基數,一疊報紙廿八張,淨報紙一年便消耗過萬頁兩張A3面積的紙。看明報的耗紙量少一些,信報又少一些。好在一家四口分看一份報紙,看網上版或索性不看便更環保。
有沒有做過有意義的事呢﹖
如果每天抓兩個學生來責備/談心/教訓/教誨(請自行選擇)能改變他們一生,每天上學一百九十天,每人每天被MissLee抓來十分鐘,即一年花三千八百分鐘進行改造學生以合適社會要求(conformation)的工程,點醒了九十五個學生。但也不要忘記,其實每天重重覆覆都是與同一批學生說話再說話,能點醒幾多根本計算不來。
每星期約三晚幫李太洗碗,即一年洗了一百六十八次碗,算不算行善積德呢﹖
好在2005只有三個朋友結婚,只花了一千五百蚊做人情。
好。
我的快樂時光可如何量化﹖喝咖啡的時候﹖閱讀的時候﹖一定是旅行的時候。是用相片裡的笑靨來量度,還是吃了進肚皮的東西才算﹖
我流淚的心情又怎麼計﹖用了多少包面紙還是清洗枕頭袋的數量﹖
這年我的成長又怎去量化好﹖還是根本沒有成長﹖
自己數學一向不好,所有糊塗帳,都隨風去吧。












***
又是世貿。
***
寫多一點,因為可能又要等一週後才有時間上來了。
台灣與日本Starbucks在7-11推出新冷藏咖啡Discoveries系列,有Latte與Espresso兩種味道。
非常有興趣收藏這個包裝,網頁介紹杯身以「美國西雅圖與義大利米蘭著名景點元素為設計主軸,整個杯身包裝仍以Starbucks貫有之藝術美學為主」,那圓點杯蓋則「延伸西雅圖與米蘭景色做為主視覺概念,塑造飲用咖啡時的星巴克氛圍」。杯旁更加了飲管,方便顧客隨時隨地飲用。
不過,看圖索驥,杯身似以紙糊。Starbucks做生意已到了妄顧產品質量的地步 – 只是我深信咖啡一定是熱的!而且紙杯盛咖啡是不可原諒的事(當然,飲用紙杯凍咖啡時我自會有自己的辯說)。Starbucks發行了幾年的玻璃樽咖啡是咖啡味牛奶而不是咖啡。
大家都知Starbucks最初的老闆並不是現時的Howard Schultz,他從一對拍檔手中買星記會來,詳情請拜讀Starbucks第一本的發跡傳記(致歉,我放了在床底,費事搵)。無記錯的話,這對拍擋初初對賣Starbucks頗猶疑,正正因為他們只是做一間小小的咖啡店,而不是現在的大型連鎖店。
Starbucks咖啡不只「連鎖」,更「便利」起來。店內的大沙發與爵士樂,又能否外賣﹖當街當巷買到的便不是那種悠閒這種生活態度生活象徵了。正如滿街菇時手袋,我又得去尋求新刺激了。
話說回來,日本的Discoveries系列由



或者看今日在樂文買的新書,伍晃榮既《波係圓嘅》!60蚊,有黃應士用英文寫序,極珍貴相片,捕足了伍晃榮與尹錦輝、蔡富華同報新聞的片段,有他細數名主電視主播,及伍晃榮談採訪原則與商台林彬事件等。今天最開心係呢樣啦。














